嗅覺
2004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是兩位研究嗅覺的科學家:艾克謝爾(Richard Axel)和
巴克(Linda Buck)。他們從「嗅覺受體」(receptor)及嗅覺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,找到負責嗅覺受體的1,000個基因。這些受體位於鼻腔上端的內皮層薄膜,能感受外來的氣味。

每一嗅覺受體只能感受到幾個氣味,而1,000個嗅覺受體可以偵測到幾千種的氣味。

嗅覺受體屬於G蛋白連接受體(G-protein-coupledreceptors),它會打開離子管道(ion channel)傳遞嗅覺訊息。

他們找出嗅覺傳遞的機制。當空氣中的「有味」分子由鼻孔進入而和嗅覺受體結合時,就會活化嗅覺細胞而開始傳送電波到微型嗅球(glomeruli,嗅蕾的所在地),最後傳到幾個腦神經部位。

腦皮層會把每一種傳送到的氣味整理歸檔,把這氣味的記憶留存在腦海。譬如你曾經嗅到死魚,下一次你聞到類似的發臭氣味,不用看就可猜到那是死魚的氣味。

如果你吃過一次又香又好吃的甜點,常會使你念念不忘。這也是為什麼人類能夠有意識地體驗到春天的紫丁香花香,並在其他時候記得這嗅覺記憶。

最近化學家也研發出「電子鼻」(electronic nose),用化學分析儀把氣味和有味分子的結構關聯整理成檔案,製造出晶片(相當於嗅覺受體)去測定特定氣味。

目前的電子鼻已經能測出一百多種氣味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龍女(妙音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